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雕塑文化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雕塑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焊接技术的发明,在铜器的局部,采用焊接技术,装配造型生动的人物或动物的立体形象,达到增加器物的美感,丰富雕塑艺术造型语言的目的。如河南三门峡后川出上的战国时期的《四虎饰器》,四只造型生动的虎,被焊接于雕花饰器的四角,构思巧妙,手法写实。再如陕西兴平县出土的铜《犀牛尊》,形象健壮雄伟,遍体施浅浅的嵌金流云纹饰,不损犀牛尊的整体感,形体结构具有稳重浑厚的气派。若将它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物造型相作比较,就可以看到,这件犀牛尊虽然讲究实用——它是盛酒的酒器,但更突出其雕塑艺术造型的美感。它表明雕塑艺术已开始脱离实用工艺装饰地位而向着独立的雕塑艺术发展的趋势。

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和人的价值观念的变革,在墓葬制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是改用木雕或陶塑的俑作殉葬的明器,替代商周时代以活人殉葬的残酷殉葬制度。这种殉葬制度的改革,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因而木雕和陶塑俑一类被称之为明器的雕塑艺术发展很快,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俑的经验。韩非就在《说林》中,引述了当时一段关于雕刻人物的法则,即:“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这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代雕塑艺术的创作法则。从湖南长沙、河南信阳等地出土的木俑来看,一般很注重面部表情、眼神的刻划,躯体姿态的塑造则较简练。在俑的口、眉和眼等部位则施加彩绘,开启了我国雕塑史上雕塑与彩绘相结合的优秀传统。

从已发掘出来的春秋时代建筑遗址中的砖瓦以及排水管道等物件上,人们还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在建筑装饰雕塑方面的成就。人们从研究汉代的画像砖和瓦当上的浮雕中,也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承前启后的关系。